由《時報出版》與《四方報》再次共同策劃的新書《離/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舉辦新書發表會。《離》的作者與書中主角多是從越南遠嫁來台的「外籍配偶」,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首度與台灣社會對話,在婦女節這一天,揭開「買來的」、「假結婚」、「為了錢」等主流輿論貼給外配的標籤,是多麼沉重。
「我因為腰酸背痛要喝一點藥酒,我女兒看到那是酒,很緊張的跟我說『媽媽!不要喝酒!』,我聽了好難過,跟她解釋很久,她才知道這是藥,跟她爸爸愛喝的酒是不一樣的。」從北越河內嫁來台灣10年,因丈夫家暴而離婚的越南新娘阮美玲勇敢站台,緩緩道來「酗酒、打人」在女兒心中種下的陰影。
阮美玲說,自己12年前來到台灣工廠工作,認識了幫工廠維修冷氣的先生,兩人戀愛結婚。婚後5年,疼愛阮美玲的公公去世了,先生卻突然變得愛喝酒、容易動粗打人,好幾次都要請警察來救她。去年,一家三口一起回越南過年,先生就在美玲的娘家,打斷美玲的手。
「我已經忘記他第一次打我是什麼原因了。」阮美玲說:「但我不能被他打了就跑走,因為我還有女兒要照顧。」回台後,美玲申請了保護令,終於與先生離婚,獨自撫養小孩,「我要救自己、救孩子」美玲一再重複。
「看這本書有『穿越』的感覺,而且是不好的穿越。」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說,很難想像這樣的痛苦確是台灣新住民的日常生活、存於21世紀。孫中興表示,對於社會學者而言,「外籍配偶」的議題可以客觀的由族群、階級、性別等方面抽絲剝繭來分析,然而,即使制度已有許多規範,卻很難落實到現實中,使得「外配」似乎永遠不能成為「內人」。「但是台灣本就是一個移民社會。」孫中興強調:「那就應該只需論先來後到,而不應該存有誰強誰弱的問題。」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系主任魏玓從傳播學者的立場說,自己曾研究過弱勢族群的傳播權,但研究的過程心情一直很不好,因為深刻的發現媒體改革與現實生活的痛苦還有很大的距離。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跨國婚姻的形成是在全球化的社會經濟脈絡之下,然而,主流媒體沒有給予足夠的資訊,反而以漠視與歧視的角度再現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新移民,「在認識的架構上就是不正確、不正義、不公平」,魏玓說。
舉自己家中發生的真實情況為例,魏玓表示,當家中需要聘請外籍看護時,善良的家人對於未曾謀面的「外人」都十分焦慮恐慌,這些概念都是從媒體得來的。
魏玓指出,媒體一方面自誇於台灣濃厚的人情味、一方面又對於大陸、東南亞族群投以偏見。魏玓說,這些「新」朋友所受到的歧視,誠實的反映出台灣不足之處,「她們投靠台灣,卻對照出我們還沒有做好的地方。」魏玓樂觀期許,這正是改革與改變的開始。
「我的心情很複雜,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剛知道一位曾經訪問過的外配已經離婚了。2008年我認識她的時候,他們還說要一輩子在一起。」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教授侯淑姿說。
從2005年從事外配創作,侯淑姿訪問無數外配,也曾親自到越南鄉間外配的娘家採訪。書中寫的「小翠」的故事,正是她輾轉聽聞的真人真事。
小翠是農家少女,為了改善家境而聽任婚姻媒合嫁到台灣,來台後卻發現眼前的丈夫並不是當初相親看到的那個人,並有性虐待狂。小翠逃了幾次都被抓回,最後才在同鄉的幫助下逃回娘家,不久後就因重病而香消玉殞。
侯淑姿曾親訪小翠仍然「家徒四壁」的娘家,全家因為小翠的遭遇陷入愁雲慘霧。「很多人都說這是極端的例子,但我並不這樣認為。」侯淑姿語氣激動的說,在越南鄉間,可以看到許多失婚回娘家的婦女,有的精神失常、有的羞於見人,遠嫁的選擇成了一生無法醒來的惡夢。
台灣的東南亞籍外籍新娘約有15萬,大部分是年輕女性。許多人單純懷抱著夢想漂洋過海,重新打造自己的家園,卻萬萬沒想到台灣之於東南亞國家,相對的社經優勢,既吸引她們前來築夢,卻又存在許多有形、無形的歧視與打壓。
孫中興笑說,這本書不適宜心情不好的時候讀,否則會憂鬱。但讀完書卻想呼籲台灣成立自己的「感恩節」,感恩這些加入我們這個社會的新移民,「大家都有一個愛的夢,我們要正面的去看怎麼落實它,創造美麗『新』世界。」孫中興以「平等對待、共同奮鬥」送給天下有情人。
「我們冒著萬箭穿心的風險出這本書。」《四方報》總編輯張正說,「離婚」,其實是連離婚律師都不會輕易說出口的選項,但絕對是台灣與東南亞的跨國婚姻「檯面下」最夯的議題。四方報甘冒不韙,整理出外配在台遭遇——有別於官方版本的,並且收集成冊,昭之世人。「這是傳播權的問題,也是不同的聲音不應該被主流壓過去;也許,當最醜陋的地方揭開來,幸福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