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娘,不論是很多人娶的福建新娘或是越來越受到高收入男性歡迎的東北新娘,都是許多台灣單身男性解決婚姻問題的方式,越來越多人透過相親來完成婚姻大事;所以,就來大概瞭解一下大陸傳統婚禮的發展史 。
相傳大陸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通鑒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後,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的儀節。
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與三書(即聘書、禮書和迎親書)一起被合稱為"三書六禮"。六禮婚製作從此為華夏傳統婚禮的範本流傳至今,後世歷朝歷代的婚制都多數是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化而來。
南北朝以前的婚禮,男女雙方都不賀。僅僅是"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與此交拜"。黃昏中,新浪身穿爵弁服,隨從一律著黑,迎親的馬車也漆成黑色。無鼓樂,無親友祝賀。
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婚禮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傳統婚禮的元素日漸消失。19世紀末20世紀初,婚禮從形式到內容明顯的接受了西式風俗。一般採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禮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長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滿清馬褂。民國初期,因為國內沒有製作婚紗的廠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資本家為了趕時髦,托人重金從國外夠得婚紗備其子女婚禮。這種風潮源於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基督教婚禮,蔣介石著黑燕尾服,白色襯衣,條紋西褲,銀色領帶,雪白手套;宋美齡穿白色婚紗,拖著銀線繡花的白色長沙,令國內無數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後,婚紗便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起來了。而此前,只有思想進步且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禮時才著婚紗。
1935年後,民國政府宣導新生活運動,集團婚禮成為時尚,又讓婚紗進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會局策劃組織的集團婚禮中新郎穿黑馬褂和藍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軟緞旗袍,頭披白色婚紗。後來的集團婚禮進一步西化,新郎西裝革履,新娘白裙白紗。民國元年通過的民國服飾制度也是以西服為大禮服和常禮服,中式禮服則為滿清馬褂。
新中國成立前後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質和文化生活不豐富,新人結婚對大多數平常百姓家來說,都是大事和喜事。主家會把新人結婚的消息,提前一年或半年傳遞出去。臨近婚期,親朋便主動帶著心意來幫忙。特別是在婚前一天,會忙活至淩晨,除了準備場地、安排接親人員外,還要在新郎家貼喜字,掛上紅簾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多數普通人家的生活水準已有很大提高。新人結婚大操大辦的不在少數。此時,就誕生了現代婚禮慶典的雛形,雖然很簡單,但程式卻是越來越明確。同事和鄰居是結婚慶典的主力軍,除了貼喜聯喜字,還要佈置新房,扯拉花,再貼幾張寓意生子的娃娃照。
90年代由臺灣婚慶公司帶入的一套操作流程為範本,該範本相容中西婚禮儀式,滿足了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口味,並將傳統婚禮喜熱鬧的方面發揚到極致。90年代以來流行的這套婚禮範本,與以往任何時期、任何國家婚禮儀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婚禮主導者由男女雙方家庭變為婚慶公司、更世界獨一無二的將西式婚禮中十分簡單的拍攝婚紗照儀式變成了昂貴複雜、需要長期籌備的最重要部分之一,新人結婚的慶典便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婚慶公司也越來越多。婚禮現場,有紅地毯鋪地,有鮮花、氣球佈置的走廊,有歡快喜慶的音樂,有了專門舉行儀式的舞臺,拱門、橫幅、電子相冊、視頻等各式科技紛紛亮相。
現代中國的婚禮結合了中國傳統以及受西方影響的元素。公民結婚儀式實際上只是到地方政府進行結婚登記,並沒有太多的程式,然而喜酒就會舉辦得非常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