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先民移居台灣,近年來更有許多台灣男性為了娶大陸新娘到泉州相親娶泉州籍福建新娘,使得泉州與台灣關係一直密切;所以,就來瞭解一下泉州,使得娶福建新娘的台灣男性能與泉州籍福建新娘能更相處融洽。
泉州,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宋元時期即以世界級港口城市聞名於西方世界,是福建省的經濟中心,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4年列全省第一。地處中國東海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古代東西方海上交通線的起點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現代泉州市區分為古城區與新城區,古城區保留大批的融合閩南、伊斯蘭、歐式風格的古建築,古城區呈現滿城紅磚特質,各種保留完好的古代藝術經常出現在街頭巷尾,古代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著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開放港口城市。自唐代開埠,即為中國南方四大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躍居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泉州港現轄有四灣16個港,即:泉州灣東北面的崇武港,泉州灣的蚶江港、石湖港、內港港、後渚港;深滬灣的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圍頭灣的圍頭港、水頭港、金井港、東石港、安海港、石井港,以及正規劃建設中的湄洲灣南岸鬥尾港和泉州灣秀塗港。
泉州文化生活豐富,並擁有大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園戲、高甲戲(柯派)、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惠安石雕、泉州花燈、德化瓷燒制技藝、惠安女服飾、打城戲、五祖拳、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靈源萬應茶、南安英都拔拔燈、蟳埔女習俗、泉州(李堯寶)刻紙、木偶頭雕刻(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安海嗦囉嗹習俗等。
泉州是大陸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澱深厚。全市擁有大陸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刹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臺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后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崇武古城等。
泉州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餘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交匯處。泉州作為唐朝中期以後中原移民集中的地區之一,保留了唐代中期以來的大量文化資訊,包括語言、藝術、風俗、宗教等。其中,南音、北管、高甲戲、歌仔戲、梨園戲、提線木偶是泉州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
泉州也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歷史悠久、史跡豐富,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唐代初期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泉州清淨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跡-----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
泉州特別是開元寺東西雙塔和具有特色的殿宇建築、清源山的老君岩造像、天后宮、清淨寺和靈山聖墓、摩尼教的草庵等,均為海內外人士所矚目,留下了許多名人的游蹤足跡。歷史上泉州建築了100多座橋樑,其中一半以上是僧人募資或參與興建的;泉州僧人還曾為海上交通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泉州現代化的醫院和學校的長足發展,其中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一份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