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為了娶大陸新娘而到東北相親娶東北新娘的台灣男性不少,但如果能對東北的文化背景等有更多的瞭解,將有助於與東北新娘的相處與溝通,因此為您介紹東北二人轉。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盟一市(現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二人轉又稱作"唱蹦子"和"吉劇",是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深受廣大城鄉人民的喜愛。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臺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二人轉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以插科打諢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二人轉唱腔受東北大鼓、單弦、河北梆子影響很大。唱詞詼諧幽默,富有生活氣息。因喜劇大師趙本山極力推廣的原因,使二人轉近年來為人們所熟悉。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呐、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閒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使二人轉有了新的發展。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工農兵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級趣味的東西,女演員不斷增多,男串女裝早已絕跡。
二人轉植根於民間文化,表演臺詞具有濃厚的鄉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點。1980年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成立,專業的二人轉演出團體誕生。前身是吉林省吉劇團二隊。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是東北最早的專業二人轉劇團。建團以來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優秀作品。《豬八戒拱地》《回杯記》《馬前潑水》《西廂觀畫》《罵鴨》《梁祝下山》《包公斷太后》《夫妻串門》《水漫藍橋》《二大媽探病》《孫悟空三調芭蕉扇》《醉青天》等等。
在創作出大批優秀劇碼的同時,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更培養出了眾多的二人轉表演藝術家,丑角演員有韓子平、秦志平、董連海、徐振武、尹偉民等等,旦角演員有鄭淑雲、董偉、李曉霞、關長榮、聖哲、閆淑平、楊宏偉、孫曉麗、等等。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是八十年代乃至於九十年代東北最活躍的專業二人轉演出團體,目前各種演出市場上流傳的二人轉傳統節目,基本來源於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所創作保留的劇碼。趙本山央視春晚走紅後,更是把東北的二人轉推向了全國更多的觀眾視野,由趙本山以《劉老根大舞臺》為基地發揚光大。有人對此表示讚賞,也有人認為其失去了田間地頭二人轉的鄉土味道。
如果您正準備透過相親方式娶大陸新娘,東北新娘會是不錯的選擇,不管是哈爾濱新娘、瀋陽新娘、大連新娘等東北新娘,我們都可以提供高成功率的相親服務協助您娶到;但還是要提醒:娶東北新娘不難,但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差異,用心經營婚姻,才能與東北新娘婚姻長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