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為了娶大陸新娘而到東北相親娶東北新娘的台灣男性不少,但如果能對東北的文化背景等有更多的瞭解,將有助於與東北新娘的相處與溝通,因此為您介紹東北大秧歌。
東北大秧歌起源於清末時期,在東北民間地區開展廣泛。東北大秧歌形式多樣,有嗩呐、鑼、鼓、鈸等樂器伴奏,舞者手持扇子,舞步簡潔大方,舞者服裝極具東北特色。多人成群結隊起舞,場面蔚為壯觀,已經成為東北地區喜慶節日的助興活動。
東北大秧歌遍佈東北城鄉,每逢婚嫁、喜慶等場合都能看到,是大眾化的普遍性的娛樂、休閒方式,有“高蹺”和“地蹦”兩種形式,過去非常流行。近些年來,“高蹺”由於受諸多限制,只能在專業團體演出中偶爾亮相,而“地蹦”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現已成為秧歌的主要表現形式。因為靈活、輕便、安全、易學的動作特點,老少皆宜,城鄉均便,所以日益受到歡迎,成為全民健身的一項參與性極強的運動。
現在社會上流行的秧歌,除了保留原來的曲牌和舞蹈方式之外,解放後流行的一些民族歌曲也被吸納進來,舞姿、舞步也隨之翻新花樣,這種改良創新後的表演形式被稱為“秧歌舞”。走三步、退二步是秧歌的基本舞步,有人根據這個特點又將其發展為兩人跳的交際舞形式,變異後的秧歌又跳進了更為高雅的國標舞隊伍中,往往一支秧歌隊在同一時間的表演中,傳統與現代同時交替進行,更增添了藝術魅力,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
在文藝形式日益多樣化、多元化的今天,秧歌還能廣受人們的喜愛,除了其自身的藝術價值之外,還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積極的社會功能。
一曰健身怡情。隨著歡快奔放的秧歌舞曲,舞者按著事先確定的隊形和各自扮演的角色,亦步亦舞,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動作都施展出來,全身心都處在有節奏的運動之中,往往一曲下來就熱汗淋淋,渾身通泰。另外,每天在趕赴演出的往返途中,也是自然的鍛煉,如此久而久之,自然強化了骨骼,疏通了脈絡,活化了血液,潤滑了關節,身體焉能不健?難怪他們冒嚴寒、頂酷暑,長年不輟,樂此不疲。
強身健體之餘,還可獲得精神上的充實和享受,無論是舞蹈者還是伴奏者,無不沉浸在自己的藝術角色中,或悠揚、或激揚、或張揚,無不使人愉悅、歡暢。在這個群體中不乏年老體弱者,甚至殘疾者,但只要進入演出狀態,頓時喜洋洋、美滋滋、樂呵呵,渾然忘我,全不知今夕何夕。我見過的幾個情景感人至深,一是由家人護送,或坐輪椅,或拄著拐杖而來的義務伴奏者;二是司鼓的情景,往往多人排隊等候,各人都自帶鼓槌,待排到自己時,便從精美的鼓槌袋中取出鼓槌,氣宇軒昂地擂上一通,頗有大將軍威風八面,指揮千軍萬馬的豪邁氣勢,一曲擂罷,悉心收回鼓槌,欣然離去,愜意、自得,充滿了快樂與溫馨。
二曰傳承文明。這些大多由基層群眾組成的秧歌隊長年堅持伴晚霞、迎夜幕,不僅為都市文化生活描繪了一幅幅亮麗的風景畫,還傳承了關東特有的民族風情。我工作、生活在松花江邊,每當看秧歌時總是感到是在欣賞這個北國歷史文化名城特殊的地域文化。由於東北地處邊疆且開發較晚,文藝積澱不甚深廣,在原本不多的本土民間文藝中大秧歌益顯彌足珍貴,很值得我們去愛護和發揚。
三曰構建和諧。在鏗鏘的鑼鼓聲中,高亢的嗩呐腔裡,洋溢著濃鬱的昂揚向上、知足常樂的積極生活情調。我總覺得在如此情境中生活,比癡迷在麻將桌前要高雅了許多。正是他們以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創造了利己怡人的良好社會氛圍,可以說,東北大秧歌恰恰是社會和諧與安定這曲交響樂中的一個重要音符。
四曰營造喜慶。東北大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內容都充滿了熱烈與歡快,因而從它產生之日就被用來營造喜慶氣氛,或者說其本來就是為營造喜慶氣氛而產生並發展的。
我們是專業東北新娘的婚姻媒合服務團隊,可以提供高成功率的東北新娘介紹的相親服務,歡迎與我們聯絡洽談到東北三省相親娶東北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