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是個多民族地區,傣族也是其中著名的少數民族之一;所以,如果為了娶大陸新娘而到雲南相親娶雲南新娘,也是滿有機會娶到傣族的雲南新娘,因此,先來瞭解一下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民居。
傣族對當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為考究。一般都是根據當地的自然風光、環境特點以及歷史傳說來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語意為"黎明之城"。相傳,那是佛祖巡視到另一個地方,當地的百姓拿出金色的布鋪在路上迎接他,佛祖在高興之際,就給該地取名為猛罕(金色的地方),就是觀在的橄欖壩。有些寨名是根據自然環境特徵命名的,如曼蚌,漢譯為熱水塘寨;曼永,漢譯為孔雀寨。
傣族稱居住的樓房為"很",這是由"烘哼"演變而來的。"烘哼"意譯為"鳳凰展翅之勢"。相傳,在遠古時代,傣家人沒有住房,而是棲身于山洞或深山老林。後來,有一個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用樹葉、山草建蓋了一間平頂草房,但一遇雨天就無法居住。一天,正當帕雅桑目蒂為建房苦腦之時,一隻美麗的鳳凰冒著風雨 飛來,鳳凰楊起雙翅,呈"人"字形,當鳳凰低頭拖尾時,人字形的雙翅恰好被蒙住,鳳凰淋雨之勢,地上,恰似一座兩層樓房的造型。於是,帕雅桑目蒂從中受到啟示,按鳳凰淋雨之勢,用竹木蓋成如今這種高腳住房。這種樓房,既能避雨防潮濕,又能防野獸,他就給這種樓房取名為"烘淳",一直傳給後人。人們為了懷念帕雅桑目蒂,把"烘哼"改名為"很帕雅桑目蒂"。後來,隨著住房形式的不斷改進,人們便把各種式樣的竹樓通稱為"很"。
傣族居住的村寨環境幽靜,寨中的建築整齊、規則。無論村寨大小,住戶多少(多至一兩百戶,少則一二十戶),寨傍均有大河、小溪或湖沼魚塘。寨內的房屋坐向排列整齊,掩映在綠樹翠竹之中。寨中道路寬而平坦,凡有佛寺的村寨,寺傍均有菩堤樹。住房四周,均圍著竹籬笆或木制籬笆,籬笆內種植果樹、花木、或薪炭林 (多為黑心樹)。竹樓下有一塊空曠地,即院壩。走進傣家村寨,展現在眼前的是:椰樹婆娑,檳榔挺拔,秀竹擺著纖細的腰肢,香蕉搖著巨大的綠葉。寨內流水潺潺,百花爭豔,百鳥齊鳴,猶如迷人的熱帶山鄉畫,恰似優美的邊寨詩令人留連忘返。
西雙版納的傣族竹樓屬於"干欄式"建築。竹樓這一名稱,不是傣族俗稱,而是人們對傣族住房的專稱。解放前,西雙版納境內的山竹蒼翠如海,生活在竹海中的傣族人民無錢蓋高樓大廈,再加之當地氣候濕熱,就只好就地取材,用竹子作建房材料,整個樓房全是竹子結構:竹柱、竹圍牆、竹樓楞、竹椽子、竹樓板、竹樓梯、竹瓦蓋屋頂。於是,人們就稱為竹樓。解放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建房材料已發展為木、磚、瓦頂結構(只有少數是竹木、茅草頂結構)。雖然建築材料不一樣了,但建築形式仍然保持了竹樓的特徵。所以竹樓這一稱呼就一直沿襲下來,成為一種專稱。
西雙版納位於雲南南部,屬熱帶北部邊緣氣候,炎熱潮濕,盛產竹木,且有水資源。西雙版納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根據這些自然條件和傣族的生活方式與信仰,這裡的傣族民居雖然同樣採取幹欄式民居建築,但其總體佈局和具體構造形式具有自己的特點。
環境自然:傣族村寨完全融在大自然環境之中,位於山水之間。傣族人民歷來重視對自然山水的保護,他們劃有"壟林"區,在此區內嚴禁砍伐、採集、開墾和狩獵,這雖始於宗教信仰,但實際是建立起自然保護區,利於人們長期生存。
總體有序:村寨總體規劃十分規整,多數形成棋盤網格狀,內部有一十字形主要道路,四面設寨門,中間設寨心,每家每戶占一小方格用地。佛寺位於入口處附近,它最高大,是村寨建築群的統領者,其旁常植有大青樹,傣族崇拜此樹,這裡就形成為全寨空間環境構圖的中心。解放後,在村寨中增建了小學、商店和醫務所,方便生活。
近水用水:村寨一般建在溝溪旁或江河邊,傣族人民崇尚水,在村寨內建有水井,並建亭保護,在村寨外為了灌溉稻田,亦建有井臺空間環境,這裡是人們聚會休閒之地。在寨內每戶民居的二層有一大的曬臺,上面置水缸儲水(現許多村寨已接通自來水),供這戶人家洗澡或灌洗它物。西雙版納傣族人民以種水稻為生,因而四邊河渠縱橫,這裡的人們還習慣在河邊沖涼,一定季節在河內捕魚,所以村寨內外的水系是傣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水用水是此地的一大特點。
陡頂干欄:在湖南、廣西、貴州、海南、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都有幹欄式或木柱架空構造的民居建築,以解決防潮、防獸、避蟲、通風、採光的問題,但由於西雙版納地區雨更多且急,氣候更為炎熱,因而其屋頂大,坡度陡,歇山式,當地稱為"孔明帽"。在大屋頂簷下開窗,做成活動木板式,可開可關,使用靈活。此處幹欄式為二層,樓上住人,分堂屋與臥室兩部分,可依情況自由分割,樓下為牲畜圈和堆放雜物使用,多不圍欄,上樓後有寬敞的外廊,以利通風採光。
竹木構造:整體為柱網框架結構,因當地生產竹材,故以竹代木,主體構件使用竹,或竹木混用,所以又稱此地民居為"竹樓"。承重構架由柱、梁、屋架組成,柱網通常為3~5行縱向列柱,其橫向柱距一般為2~4米。每幢樓的規模以樓下多少根柱來表示,一般為40~50根柱,多者達70~80根柱,二樓可抽掉排柱數,以擴大使用空間。圍護牆常配有竹編牆面。
敞院曬臺:同內向的合院式住宅相比,它正相反,為外向開敞式,在建築四圍種以花木和竹叢,屋外有園,除曬臺部分外,建築在濃蔭之下。二樓有一大曬臺是竹樓的一大特徵,除在此沖涼、灌洗外,可曬衣物,還可在此做家務活,是一處生活所需的多功能場地。
如果有機會來到雲南西雙版納,不論是旅遊觀光,或是陪伴雲南新娘回鄉探親,都可以好好的體驗和瞭解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