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移民社會的擴大,可從幾個數字中證明:根據內政部至去年十一月為止的統計資料指出,包含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新住民人數已達四十七萬,光是去年一年,每百對結婚數中已有超過一○.三九對為包含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外籍配偶,而每百名新生嬰兒的生母就有七名原屬外籍。若從民國八十七年開始累計,每百名新生嬰兒的生母,超過九名是「新台灣媽媽」。
新住民增加也意涵著台灣下一代擁有的族群文化多元和多樣。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一○一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中小學人數約有二十萬,而就讀小學的人數便有十六萬,約占國小學生總數的十一%;其中新北市新住民子女就讀小學人數就近三萬,人數居全國之冠,約占新北市國小學生總數的十二%。
位在南勢角的興南國小,就在華新街旁,具新住民家庭背景的學童佔十八.五%,以中國大陸、越南和緬甸居多。外界或許以為學生背景多元、特別,教學上會顯得困難,但興南國小的老師們倒認為,新住民的孩子並沒有比較特殊,學習情況也相當良好,況且,這些學生從幼稚園就認識了,也習慣同學的各色背景、自然接受多元文化。
「台灣這個移民社會正在擴大,累積並擴充學生的文化資料庫和經驗,有助於增進創造能力。」在一○一學年度開始,新北市興南國小校長李春芳購進了卅台相機供學生拍照,讓他們學習從景框裡觀察社會環境、感受文化差異,學校附近充斥各色國族文化的華新(緬甸)街,就是他們的田野地,「當學生擁有自己的媒介,透過 不同的角度觀察、吸收、轉化、發表後就會產生個人獨特的想法。」
「不過,這也有個缺點,他們反而不懂得自身文化的珍貴,如何在族群文化被稀釋後,還能不失去本質,就是學校教育的工作。」李春芳表示,他們正著手檢討本位課程,計畫發展一套由南勢角在地文化出發,而後延伸到新住民文化的課程,讓孩子們能從認識自己開始,再去認識他人。
擁有偏見,不懂得學習的,往往是大人。長期關注含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新住民文化和教育的立報副總編輯廖雲章表示,媒體對「新台灣之子」的報導多強調負面問題,讓社會對新住民家庭學童有所誤解。一位在嘉義縣大林鄉任教的國小校長就曾對她說,比起一般台灣家庭,新住民母親格外注重教育,孩子也不希望背景特殊或者讓父母被瞧不起,因而更用功,成績通常不差。
新北市大豐國小國際文教中心主任洪福明也認為,學校教育是公平的,學生也是沒差別的,會影響到學習狀況的並非孩子先天的資質,而是家庭對教養方式意見不一,或者是因為新住民母親學歷和家庭地位居於弱勢,難以扛起較重的教育責任,「但因為她們清楚自己因學歷地位弱勢,會更要求孩子努力。」
比起學童,大人要融入社會的機會較少,障礙較多,也較困難,因而十多年前從民間開始,專為外籍配偶開設的語言課程便廣為展開,和社區相關連的學校更是擔負從新住民小孩到大人的教育責任,不論是輔導課程、語言學習或是技職訓練,乃至於讓新住民加入志工隊伍,甚至去年開始的火炬計畫,在在都讓這些新住民有融入社會並且和社區產生聯繫的機會。
成立約三十餘年的大豐國小補校,在近二十年前,開始出現新住民學生,而且逐年增多,超過一半,最終也有了專為外籍配偶開設的華語專班。新住民學習華語看似是要求他們同化,但洪福明卻強調必須在尊重原有傳統文化和語言的情況下,讓她們藉著學習華語來融入社會,「所謂多元文化,更需要尊重新住民原有文化,並且讓母語能夠傳承。」
因而,這些到大豐國小學習華語或技職的新住民,也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傳統文化,同時大豐國小也為孩子開設泰語、越語等語言課程,讓他們也能親近母親們的語言文化。大豐國小共有十五%新住民家庭孩子,更多達十四種不同國籍。藉著新住民教育,大豐國小國際文教中心也建立了整個大文山區的新住民聯絡網絡,不時有新住民志工關心、拜訪新住民家庭,提供相關協助。
不過,教育者不免也提出反思:「我們對待其他族群不能只是一種恩賜的態度。」李春芳以潑水節為例批評,類似這樣的節慶活動在台灣往往成為娛樂消費,像是一場大型的同樂活動,無法讓參與者和大眾理解潑水節的文化本質:「它到底是一種祝福,還是成為一種難堪?」他認為,若無法將核心價值撈出來,對多元文化社會建立是沒有幫助的。